查看原文
其他

一根线为数千名教师串联的“家”,入选全国案例!

教育时报 教育时报 2023-06-27


一根网线的串联

为4300余名卢氏教师

在网络中建成了一个“家”

一堂课、双倍教学智慧

师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

让卢氏教育实现蝶变


今天时报君

带你了解卢氏县信息化教育

取得的成绩

↓↓↓


卢氏:一根“线”为数千名教师找到“家”


县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这是三门峡市卢氏县的独特地理环境,曾经深深影响着卢氏教育发展,甚至造成巨大困难。如今,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让卢氏教育实现蝶变,奏响了新的乐章。



今年2月底,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案例》,全国66个区域和44所学校入选。卢氏县的《“互联网+”助推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创新发展》正是其中之一,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区域案例。


近年来,卢氏教育实现了优质均衡创新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级多项表彰。这些成绩的取得,教育信息化有效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么,卢氏县教育信息化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成效如何?哪些做法可供其他教育部门借鉴?近日,教育时报记者开启了一次卢氏县的教育信息化教学之旅。


新平台:现实难题呼唤下,教育信息化破解


卢氏县曾经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山,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卢氏县民谣里的“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真实反映了全县的人口分布特点:县域面积广、人口密度极小。


“卢氏教师太需要一个共同成长的‘家’了!”学校分散,信息闭塞,教师交流互动难,教研活动开展难……提起县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卢氏县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吕建国颇为感慨。



教育时报记者从卢氏教育过去的发展历程中看到,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县各级各类学校分布在山间中、河汊两侧,其中不少学校学生少到只有几十个,学校之间距离却超过50公里,给当地的教育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


“虽然县直学校早已进入三门峡市先进行列,但乡镇学校却因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发展。如何把极为分散的教师及学生组织起来共同进步,是我们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第一关。”吕建国说,这个改变,还要从一根网线说起。



一根网线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消息传到千家万户,那教育教学借助网络,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网线传递到更多地方?带着这样的思考,卢氏县从2016年开始,将教育信息化作为突破口,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迅速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短短几年,卢氏县的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6年,借助脱贫攻坚“公共服务上水平”行动和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契机,卢氏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筹集资金近1亿元,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包括县域内64个点的教育VPN城域网和校园智慧安防运维系统、75个云桌面计算机教室、93个网络录(直)播教室,购置1050套触摸一体机,安装8套智能云阅卷系统,对所有学校网络进行了扩容提速,搭建了信息交流、优质资料、视频直播、视频录播、钉钉(之前是“CCtalk”)等“五大”网络平台。



就这样,在一根网线的串联下,4300余名教师在网络中建成了一个“家”。至此,小规模学校集体备课问题和县直学校向山村学校(教学点)同步直播音体美课程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跨校、跨乡甚至跨县、跨市观课议课障碍被扫除,卢氏教育发展瓶颈被彻底打破。


当教育时报记者走进距离卢氏县县城100公里的官坡镇兰草村兰东小学时,这里的一年级学生正对着大屏幕,跟着卢氏县县直东城学校的音乐教师赵珊珊学唱儿歌《小青蛙》,不亦乐乎。今年已59岁的兰东小学教师贾润波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新成长:一堂课、双倍教学智慧,师生都是受益者


2021年9月,新建成的卢氏县育贤中学面向全县招聘教师,距县城90公里的狮子坪中学特岗教师杜玉苑以优异成绩成功入职。


“我是靠‘一课三观’和‘复盘教学’成长起来的。”杜玉苑和教育时报记者分享了促进自身业务精进的法宝。他提的“一课三观”“复盘教学”,就是卢氏县基础教育教研室为迅速提升年轻教师业务能力,在常规教研基础上量身打造的提升方法,意在解决乡镇小型学校一人一科、无法交流的问题。其中,“一课三观”是上课前先观看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上的“一师一优课”,再结合实际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复盘教学”是教师在录播室录课,课后再次观看视频,研究教学不足,从而迅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于是,卢氏县的学科教师按照定期网络集体备课制度安排,依托县、乡、校三级教研共同体,打破校际界限,开始参与片区化教研,而各级各类的学科展示、教师培训、优质课赛讲等活动,因无地域空间干扰开展得如火如荼。


教育时报记者来到卢氏县横涧乡照村小学时,该校四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美术课。教室内,同学们端正地坐在课桌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认真听卢氏县第二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李文娟讲解“五谷”作画的步骤。他们的眼神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线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完讲解,该校教师王宇宇开始了她的指导工作,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实践。


“我不是专业的美术老师,遇到专业知识以往需要上网查阅资料。这种远程教学的方式,让县里面的名师来给孩子们上课,不仅帮到了学生,还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主讲语文学科的教师,王宇宇坦言。



横涧乡照村小学的“一个课堂俩老师”,是卢氏课堂近几年的常态。一堂课、双倍教学智慧,师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据卢氏县教育部门统计,仅2020—2021学年,参与卢氏县全县跨地域教研活动的小学生近1100人次、中学生近3000人次、高中生近2500人次,参加科研课题展示的学生达260人次。渐入佳境的教研活动,让全县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教育时报记者还了解到,卢氏县借助网络平台,上传了5万多个优质的课件、视频、试题等资料,卢氏县所有教师都有权使用。另外,卢氏县的县直学校,每学期每科会定时送课100节以上……常态的县域专递课堂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了课程。



卢氏县教体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教育时报记者,目前大部分县直学校可以保证每学期能定时送课5门80节以上,教学点收课近3000节。


新起点:乘势而上,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做到深度融合


2020年8月,卢氏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这既肯定了卢氏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也给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怎样抓住契机乘势而上,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做到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呢?


在教研部门的牵头下,卢氏县的教育信息化蓝图里再添新内容:“15553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和“名师课堂‘四五’县域模式”。这两个模式分别从宏观架构和微观指导层面对县域教育内涵发展进行了设计。



吕建国介绍说:“前者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创新发展这个中心,引进和打造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课程和‘五级’教研协作区。后者则通过‘研、送、用、管’四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五级名师课堂、县域紧缺名师课堂、县域名师精品课堂、公益名师课堂、乡土特色名师课堂五种名师课堂,最终实现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素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两个模式的探索,盘活了卢氏教育这盘棋:“引”,由牵头单位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引领、评价等工作,落实工作计划的制订和推进、共同体协作、网络主题、教研开展、科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研”,一研五级名师课堂,二研县域学科教学瓶颈问题找出最佳突破方法,三研名师课堂远程互动提高、影响、带动能力,四研课程资源开发达到共研共享;“用”,在紧缺课程资源“整体用”,在教师教学能力薄弱之处“环节用”,在教师提升困难之处“片段用”;“带”,把已得到验证的研究成果推广辐射、运用于实际教学,带动县域各学科教师共同成长。


此外,卢氏县基础教育教研室利用各种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定期网络集体备课制度,跨县、片(片区化教研)、校形成三级教研共同体,教师借助互联网,不断获得各种课程资源的学习渠道。这种“互联网+集体备课”的方式,带动了最偏远教学点老师们的教学规范意识,让他们借助互联网冲破了几百公里的地理区隔,也让城乡学校的师生在互联网上迅速找到了归属感并培养起信任感,为卢氏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模式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尝试,“卢氏模式”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卢氏教育接下来加速把控与前期方向,让人满怀期待……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杨仲勋 通讯员 韦玉红 张永明





互联网+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